欢迎进入鼎业律师事务所官网!

邮箱登录 中文 English

您当前的位置:

主页 > 鼎业资讯 > 时政新闻 > 2016 >

瓷胎竹编:有限的世界遗产,无限的珍贵财富

已被浏览 发布时间:2018-01-03 来源:中国文化报

    瓷胎竹编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,但由于各种原因,瓷胎竹编技艺几近失传。如今虽经重新挖掘,恢复生产,仍然处于生存困境。今年6月,四川农业大学“探传承之路,访竹编之乡”实践团队来到邛崃市平乐古镇,对当地非遗文化——瓷胎竹编进行学习和调查。
 
  “瓷胎竹编的工序是很复杂的,而且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人负责,破片的破片,染色的染色,编制的人就只负责编制。”李师傅是平乐古镇本地人,几年前也曾从事瓷胎竹编某一工序的工作。据他介绍:“一根合适的竹子,我们只选其中最长的两三节来拉丝,这种工艺,只能用慈竹来做,而且要挑选节长66厘米以上,没有划痕、花斑的,长了两年时间的慈竹。这种慈竹的竹节长,能拉出比头发还细的丝,而且柔软,好编织。”
 
  实践团队了解到,用来编制的竹丝都是要靠手艺人用排针顺着篾片一根一根的抽出来。同时,在抽丝之前,一根慈竹还要经过刮青、锯节、破片、烤色、定色、刮片、冲刀等十几道繁琐工序,才能抽出粗细韧度均匀的竹丝。
 
  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,在厚薄粗细上有严格要求,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,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,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,达到厚薄均匀,粗细一致,观者无不赞叹其难。
 
  一把锋利的刀、一张满是灰屑的旧桌,以及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,这便是瓷胎竹编艺人刘师傅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一切工具。在一间不大不小的工作室里,即使是回答实践队成员问题的空隙,刘师傅也没有停下来休息,日复一日的工作对他来说早习以为常。“竹子的废料我们通常送去造纸,或者等到晒干了拿去放在柴火堆里充当燃料。”刘师傅说,“每次刮片我都会在桌边上使劲磨几下,以保证竹片的平整,这不,桌子现在已经有一个不小的缺口了。”
 
  瓷胎竹编最难的工序,还属编制。竹丝很细软,通常以景德镇、潮州等优质陶瓷为胎,要紧贴着瓷身编织,不仅力度要拿捏得当,还特别费眼睛。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,任何机器也替代不了。要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,紧贴瓷面,竹丝长度有限,编织时需要拼接,但是,却要让人看不到任何接头,也摸不到任何毛刺,这是这门手艺最厉害的地方,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,宛如天然生成、浑然一体。“这一坐下来,通常就是一整天。”平乐古镇“中国竹编”工作室的女主人游夫人说,“像我们这样的熟练工,想要编好一个小物件,都得两三天不停,年轻人哪里会愿意坐下来这么久。”
 
  一个地方真正的财富,便是它的文化底蕴。瓷胎竹编,也承载了平乐这个小小古镇的地方文化。据悉,目前,有关部门已经针对该技艺着手开展培训、宣传等工作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瓷胎竹编将再次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
 
  (编辑:蒋朔)

返回>>